← 返回新闻列表

你花钱的方式,暴露了你的性格(很准)

新闻2025年6月25日 10:01浏览: 3关键词: <\!-->曾在杂志上看到一句话:“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 摄影:尹莲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与
<\!--> 曾在杂志上看到一句话: “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 摄影:尹莲 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与钱紧密相连的,是挣钱和花钱。 《塔木德》中说:“挣钱是门学问,花钱是门艺术。” 都说钱品即人品,一个人花钱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能看出其性格。 他们或挥洒“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或秉持他人优先的美德,或精打细算、理性投资。 **钱对于他们来说,分别代表当下的快乐、慷慨的情谊...

<\!-->

曾在杂志上看到一句话:

“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

摄影:尹莲

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与钱紧密相连的,是挣钱和花钱。

《塔木德》中说:“挣钱是门学问,花钱是门艺术。”

都说钱品即人品,一个人花钱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能看出其性格。

他们或挥洒“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或秉持他人优先的美德,或精打细算、理性投资。

钱对于他们来说,分别代表当下的快乐、慷慨的情谊和稳定的生活。

再往深了说,钱财的支配与花销也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这几种类型无高下对错之分,只是个人选择的不同。你是哪一种呢?

及时享乐型:当下快乐最重要

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样两个案例:

女生A在广州生活,月薪4000元,为了免去公共交通的嘈杂拥挤,她每天花60元打车上下班。

粗略算下来,花在打车上的钱已经是工资的一半了。这还没有把节假日的交通费计算在内。

她这样做的深层原因,是为了给自己一种生活还算精致体面的心理暗示。

每次有加班或不如意的事的时候,只要身上还有打车钱,她就觉得自己过得还不太差,还有希望去抗衡眼前的困境。

女生B在深圳从事广告行业,月薪8000元,严格来说,工资不算高。

但是这个姑娘花了4500元在市中心租了一个单间,精装修,有巨大的落地窗。

透过落地窗,白天可以看见高架桥和人流,晚上可以看见霓虹灯和月亮。

“我不是冲着这个房间来的,我是冲着这扇窗来的。”

她说,每天下班回来,她坐在落地窗前,不喝红酒,只喝凉白开,也会有一种《我的前半生》里唐晶那样独立而精致的生活体验。

为了这份体验,她愿意付出超过一半的工资,压缩生活的其他开支,做个月光族。

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性:

她们秉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从不亏待自己。可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某种感受付出经济上的成本。

我身边也有“月光”的朋友,他们跟我说:

“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还不如先富养自己。”

或者说:“挣钱的目的不就是花钱嘛,消费才能拉动GDP,我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呢。”

这么一听,他们还挺豁达!

及时享乐型的人,性格中的冲动色彩比较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

最新款的手机、限量版的包包、各种网红餐厅……他们都想一一尝试。

这种人也相对比较勇敢,不同于“J人”的精打细算,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他们才能做出来的事。

他们性格里最大的弱点可能就是无法容忍“延迟满足”。

喜欢的东西有时候顾不上考虑是否实用、性价比高不高,就冲动下单了,后面才发现款式不够百搭,也不耐穿。

流行的事物好像各种方向的风一阵阵地刮,在风里他们看不到“赶时髦”的B面,而等到风停了,他们可能才发现:

自己钱包空空、负债累累,屋里还多了一堆华而不实的杂物。

不可否认,活在当下的人是勇敢、热情的,但是缺乏长远的财务规划也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情。

毕竟,在未知的明天到来之前,还有一大段的“空窗期”。

怎么能让自己体面地(至少不挨饿地)度过这段时间,也是值得琢磨的生活智慧呢。

他人优先型:我看重慷慨的情谊

与及时享乐型相反,有一种人在花钱时总是优先考虑他人。

他们宁愿自己节省一些,也要让家人或朋友过得更好。

“对自己抠抠搜搜开个空调都要犹豫,对别人两肋插刀借钱请客眼睛都不眨一下”,这堪称对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这种人一般来说为人善良,乐于在人际关系中付出,是典型的“利他型”。

我的同乡西柚就是这样一个人。

西柚是家中老小,上面还有一个哥哥,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从小调皮捣蛋,给家里惹了不少麻烦,拉扯他很不容易。

他大哥成绩优异,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孝子。西柚从小就被大人们说:“多向你哥哥学习吧!”

西柚成绩不好,高中没考上就出去打工了。但是因为他性格活泛,人又重义气,总对身边人慷慨解囊,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人缘都很好。

他的工友、领导,甚至连茶叶店的老板都说:“西柚是人群里顶好的人。”

西柚那时候工资不多,考虑到父母操劳不易,他把工资的80%都寄回家里,剩下的刚够自己日常花销。

他大哥留在城市工作,娶了个省城户口的媳妇儿,当时买房的钱,西柚愣是自己省出来一笔给哥哥补上了缺口。

后来,西柚做生意挣了钱,对家里人和同乡还是那么好,仿佛有钱放在他兜里烧得慌,总要给别人一点。

他的爹妈感慨地说:“二小子虽然没念成书,人是个江湖性格,也好着呢。”

对别人慷慨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他们愿意为他人着想,不过有时候也因为太重视别人的意见,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

曾在文章里看到这样一个现象:

有些对自己终身节俭甚至有些吝啬的人,忽然被一件昂贵的奢侈品打动了——尽管这种奢侈品与他的审美风格格格不入,他们依然会为那一瞬间的“上头”买单。

冷静下来想一想,是他们真的需要这件东西吗?不见得。

那为什么消费观念如此理智的人会突然冲动消费呢?

症结就在于他们总是为别人的需求买单,却总是克制自己的需求,内心的小孩和积压的不受重视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多。

而当商家说出“爱自己”“要对自己好一点”这样的话术时,他们就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从而完成一次超出自己预期的消费行为。

所以啊,不管钱怎么花,还是要先爱护自己,“爱己如爱人 ”,才能让自己内心那个小孩儿慢慢展露笑颜呀。

长期忽视自己内心的需求,不仅会催生报复性消费,还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健康,甚至诱发精神疾病。

爱自己,不一定等于花很多钱在自己身上,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需求足够重视。

下面一首小诗里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永恒是由每一个当下组成的。
比起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未来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
太阳会照常升起,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远方的花海》

细水长流型:钱是生活安定的底气

细水长流地花钱,应该是国人最常见的消费方式了。

与之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

很多人在生活水准提高以后,依然保持着精打细算的习惯。

这种品质,可概括为“惜物”

《读者》杂志上,有很多文章记录了和惜物相关的故事。

其中有一篇这样写道:

苏浙皖一带,惜物的传统至今仍在。我们在皖南看到的徽商大宅,外面并不起眼,里面却有五六进的房屋,每一重天井里都种满花木药材,连屋檐上滴落的“天落水”都被收集起来,用以浇花、养金鱼、种缸莲。
物尽其用是美德,绝不过时。

字里行间,满是国人质朴温和的智慧。

信赖物尽其用、细水长流的人,往往为人克制谦虚,有忧患意识。

在他们的观念里,钱不是文人口中的“阿堵物”,也不是当下快乐的药剂,而是未来安定生活的底气。

如果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这类人无疑是最有抗风险的能力的。

正如一位博主所说:“人到中年,什么理想统统化为泡影,唯有银行存款和身体健康才是真正让人安心的东西。”

他们并非“拜金”和“吝啬”,而是明白:

囊中羞涩总令人难受,中年后生活中的漏洞,依然需要雄厚的财力去解决。

姑妈常跟我说:“大多数人一辈子可能挣不到什么大钱,俭省些过日子,是最好的存钱方式。”

年轻时也曾幻想自己有着惊人的禀赋,游宦、经商自不在话下,最终发现,我们大都走向了平凡。

平凡人的生活里没有腾云驾雾的境遇,没有影视剧中拯救世界的情节,有的是最真实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过好眼前、规划未来,不提前透支幸福,就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

不过,不论选择何种花钱的方式,最终都是为了幸福。

“先苦后甜”和“先甜后苦”只是选择不同,但是一味地吃苦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曾在网上刷到这样一个案例:

博主的朋友年薪很高,却在花钱这件事上没什么天赋,甚至有一种负罪感。

他不管风霜雨雪,都骑车出行,护膝换了很多双,还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

他购物时不惜花费好几个小时多平台比对,只为寻找最大优惠券;

秋衣秋裤都破大洞了还在穿,直到实在松垮得不像样子才罢休……

对于他来说,俭省生活、精打细算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可是他什么时候才可以安心享受生活呢?

细水长流的要义,是“长流”,维持微小的、长久的幸福,而不是完全掐断享受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或开源或节流,就是个人的选择了。

__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