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列表

刘二星:品读府谷方言,留住府谷乡愁

新闻2025年6月25日 10:02浏览: 4关键词: 品读府谷方言留住府谷乡愁刘二星“异地孤身夜色寒,遥望故园万重山。风携旧曲乡音绕,一寸愁肠几处弯。”身
**品读府谷方言** **留住府谷乡愁** **刘二星** “异地孤身夜色寒,遥望故园万重山。风携旧曲乡音绕,一寸愁肠几处弯。”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故乡山河无法抚摸,故乡美食难以品尝,偶尔听到来自家乡的方言,一下便勾起了心中淡淡的乡愁。 方言,就是地方语言。在现代普通话推广之前,尽管官方也有雅言和《广韵》《切韵》《唐韵》等许多官方标准发音规范,但仅局限于京都朝堂和读书人等小范围使用,普通老...

品读府谷方言

留住府谷乡愁

刘二星

“异地孤身夜色寒,遥望故园万重山。风携旧曲乡音绕,一寸愁肠几处弯。”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故乡山河无法抚摸,故乡美食难以品尝,偶尔听到来自家乡的方言,一下便勾起了心中淡淡的乡愁。

方言,就是地方语言。在现代普通话推广之前,尽管官方也有雅言和《广韵》《切韵》《唐韵》等许多官方标准发音规范,但仅局限于京都朝堂和读书人等小范围使用,普通老百姓生活交流仍以方言为主。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府谷县城航拍图

府谷方言属于晋语区五台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012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汉语方言分为官话区、晋语区、吴语区、粤语区和客家话区等十个区。晋语的前身是春秋战国时期“赵、魏之西北方言”,主要使用地区为今山西大部、内蒙中西部、陕西北部以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初步成型于赵武灵王执政期间(公元前300年左右)。晋语共分为八个片,晋语区五台片包括山西省忻州市、朔州市,内蒙古后套地区,陕西省榆林市府谷、神木、靖边、米脂、绥德、子洲等县区。

晋语分区图

府谷县位于秦晋蒙三省接壤的黄河西岸地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在这里深度融合。春秋时为晋属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府谷成为赵、魏、秦三国相互攻伐争夺之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府谷属上郡(辖今陕北及内蒙部分地区)富昌县。汉武帝时期,将上郡划归西河郡(辖今秦晋蒙接壤部分地区)。东汉及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府谷成为多民族聚居融合之地。唐初,属胜州(辖今黄河以西及内蒙部分地区),设府谷镇。北宋时,属河东路(辖今山西大部及神木、府谷、佳县、吴堡等地),设府州。明朝时,府谷县属延绥镇(辖今延安、榆林等地)。清朝时,府谷县属榆林府(辖今榆林市榆阳、横山、佳县、神木、府谷五县区)。民国时,府谷县属榆林道(辖今延安、榆林部分县区)。

秦末汉初河套地区建制图(傅凯顺绘制)

由上可知,府谷先后与今天的山西、内蒙和陕西部分地区同州同郡,民间往来频繁。随着明朝大移民、清朝开边和民国走西口三次大的移民浪潮,府谷进一步成为秦晋蒙三省百姓交流融合之地。邈远的历史际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府谷方言。

介绍一种方言,一般需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多方面进行系统阐述。考虑到本文并非专业学说文章,于是便以一个爱好者的身份,本着因繁就简、择其要略的原则,归纳总结出其典型特征,供广大县内外人士交流讨论。

府谷方言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段顺口溜:大量保留古入声,完整传承两古音,文言词汇犹可闻,圪字前缀语铿铿,一字分成两个音,前后鼻音不细分,城东西南不尽同。

大量保留古入声。 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元代时,平声化分为阴平、阳平,将入声字分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入声就此逐渐消失。

入声字的显著特点是发音短促,且带有塞音韵尾,气流在发音到韵尾时突然堵塞,使整个音节呈现出急促短截、戛然而止的特点,即所谓“入声者直而促”。本文用国际音标喉塞音“ʔ” 来表示入声。

晋语区保留了许多古汉语中的入声字,而府谷则更甚。经统计,府谷经常使用的入声字超过500个。例如:八、笔、必、吃、尺、答、敌、罚、服、国、刮、骨、喝、合、接、急、哭、客、腊、木、捏、扑、七、曲、确、热、杀、十、踏、铁、物、瞎、血、一、砸、则、捉、直、恶等。

有的古诗词是用入声字入韵的,用府谷话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完整传承两古音。 在读没有声母的字时,一般在前面加一个声母,本文用国际音标表示为“ŋ”。它是一个舌根浊鼻音,发音时舌根后缩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出来,声带振动。例如爱(ŋài)、安(ŋān)、奥(ŋào)、讹(ŋē)、恩(ŋēn)、欧(ŋōu)、卬(ŋǎng)等。

部分以“w”为声母的字,读为“v”,它是一个浊唇齿擦音,发音方式与英语中的 “v” 大致相同。例如:乌(vū)、娃(vā)、歪(vāi)、伟(věi)、弯(vān)、文(vēn)、王(vāng)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声母源于古声,并非府谷人给乱加上去的。唐末宋初,古人给汉语制定了三十六个声母。经考证,“ŋ”“v”两个声母分别对应三十六声母中的“疑”母和“奉”母。由此进一步说明府谷方言渊源深厚,并非乡野之音。

古三十六字声母图

文言词汇犹可闻。 府谷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例如:

卬(ŋǎng):表示第一人称“我”的意思。源自诗《诗经》“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意思是船夫频频在招手,别人渡河我却留。别人渡河我却留,我须等待我朋友。“卬”字现代普通话读为“ǎng”,府谷话则仍读古音为“ŋǎng”。

卬字的来源

皴(cūn):指皮肤受冷而微裂。《说文解字》,皮细起也。

宬(shēng、shān):待着、住着。《说文解字》,屋所容受也,现今普通话读“chéng”。

舁(yú):多人共抬。《说文解字》,共举也。

黜(chù):擦掉、废除。《玉篇》,退也,贬也,下也。

翳(yǐ):遮蔽。《楚辞》,石嵯峨以翳日。

揢(qiā):《康熙字典》,手把着也。

帡(pián):指屋顶。《广韵》,覆也。现今普通话读píng,府谷人读pián。

㞘子(duʔ ze):臀部。《广雅》,臀也。例句:“嘴勤㞘子懒,坐下就不动弹”。

嗤鄙( chībǐ):本意是讥讽、鄙视。 府谷人说的嗤鄙是指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毑(jiǎn)家:娘家。《博雅》,母也。通常把母亲的娘家叫毑家,把奶奶的娘家称为老毑家。

㒝偰(miēxiē):为人不正派,品行不端正。《广雅》,人不方正曰㒝偰。

仁恭礼法:有礼貌,守规矩。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其中仁和礼代表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恭代表儒家温良恭俭让五德,法则代表法家的规则和尺度。另外也有“仁风礼至”的说法,意思相近。

五王八侯:原指宋代的王侯。府谷方言中表示一个单位或家族内部各自为政,不团结、不统一。

岑彭马武:岑彭、马武为东汉刘秀手下两员猛将,曾经相互不服。府谷方言中代指炫耀武力,恃强凌弱。

还有一些古汉字,现代已经不常用,普通电脑无法打出来,现手写示例如下图:

府谷方言中的生僻字

圪字前缀语铿铿。 府谷方言中,有很多以“圪”字作为前缀的词汇,专业术语叫“圪头词”,“圪”字起代入、强调的作用,使语句生动活泼、铿锵有力。例如:

圪渣:柴草渣,现多引申为人品差、难交往、爱纠缠的人。

圪转:闲转。圪蛋:圆形物品,有时也作量词用。

圪搅:搅拌。圪在:清脆、洪亮的声音。

圪蹴(jíu):蹲。圪妨:尴尬、妨碍。

圪叨:唠叨。圪羝(dī):公羊。

圪苶(nié):惋惜、可怜。圪将:凑合。

一字分成两个音。 分音字,是指由一个单音节的“字”,按声韵分拆的规则,分读为两个音节的单纯词。分音词为晋语特色,府谷方言中较为常见。例如:

套:特落\(te lào\)。环:忽圞(hu luān)。摆:卜来(be lai)。绊:卜烂(be làn)。棒:卜浪(be làng)。

杆:格榄(ge lǎn)。沟:格绺(ge líu)。滚:咕隆(gu long)。条:特瞭(te liāo)。

前后鼻音不细分。 现代普通话中有前后鼻音之分。如en与eng,in与ing,un与ong,府谷话一般都按后鼻音发音。例如:门、因、滚等。

城东西南不尽同。 “十里不同音”,县内各镇村之间在发音和语调上还有着细微差别。县城及附近高石崖、孤山、碛塄等地,语调干脆,人们称之为“标准府谷普通话”;东部乡镇语调轻快;西部乡镇语调豪迈,介乎于前两者之间;南部乡镇语调厚重,与山西吕梁兴县等地口音相似。例如“卬”字,表示“我”的意思,在府谷方言中,县城人读“ŋǎng”,东乡人读“vě”,西乡人读“vǎng”,南乡人读“ŋě”,对应的国际音标分别为“ŋɒ ”“v ɤ”“vɒ ŋɤ”。

以上我们介绍了府谷方言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点。接下来,我们再介绍一些常用词汇,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

克(keʔ):本意为攻克,府谷方言演化为去的意思。例如 “你克哪呀?” 原意为“你攻克哪里呀?”现演化为 “你去哪里呀?”

先(xian):也表达去的意思。例如 “吃饭先”,意为 “去吃饭”,多用于建议别人一块儿去做某件事情,这是古汉语状语后置的一种表现形式。

毫(hóu):小。本来读 “háo”,府谷方言读 “hóu”,河对岸保德县仍读“háo”。

党:表示 “地方、处所”,是指某一个地方。《新方言・释词》, 所也,方也。常用词汇:这党、这党党等。

羌:表达推测、估计的意思。常用组词有没羌、不羌等。

苶(nié):发呆,智力不足。

齐:尽管。例如:“齐吃齐喝,不害事”。

厾(dū):用指头或棍棒轻点轻击。

觑(cū):探望、偷窥。现代普通话读 “qù” 。

国香:国色天香,多形容女子貌美。有的乡镇也说 “可袭”,意思相近。

栓整:整洁、利落。用来形容男子长得周正或事情办的利索。

大大(dádá):父亲。“dádá” 这一称呼最早见于佛教翻译的经书。南齐译本《善见律毗婆沙》“阿摩多多者” 注曰:“汉言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其中 “多多” 就是指父亲的意思,上古音读为 “tátá”。根据语言学界 “古无舌上音” 的说法,“t” 和 “d” 发音是通假的,因此也读为 “dádá”。隋代译本《佛本行集经》中也有类似记载:“到已长跪,白父母言:菴婆、多多……”。把 “dádá” 正式写作 “大大” 是在元代。元杂剧《罗李郎》:“他将唾盂儿不见了,必然递盗与他大的拿去。” 这里面 “他大” 就是指 “他父亲”。

疙疱(geʔpáo):杂种。蟾蜍体型与蛤蟆相似,古人认为它是蛤蟆的变种。因为蟾蜍背上有许多疙瘩,形似疱疹,故称其为癞蛤蟆、癞疙疱、害疥疙疱等,由此疙疱便引申为杂种的意思。因其可以入药,四川、成都一带又称为癞格宝。过去为骂人的粗话,现在常作为亲昵玩笑之语,但对长辈、陌生人不能乱用。

蛤蟆

蟾蜍

什特(shiʔ te):感叹词,表达愤怒、斥责的意思。由 “噓” 演变而来。“噓”有两音,分别为 “xū” 和 “shī”。读 “shī” 时,表示鄙斥、反對、制止等。而在读完 “shī” 收音时,舌面会自然的贴住上颚,然后弹开,发出 “te” 的轻音,就演变为 “什特”。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中有个常用的感叹词 “shit”,也是用来表达愤怒、惊讶、懊恼等情绪,与府谷方言的 “什特” 如出一辙,到底是语种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果,还是人类表达感情的方式惊人巧合,还有待继续考证。

什特与shit

湍(tuǎn)水:本意是指急而萦回的水。府谷话用来形容那些说话滔滔不绝、翻来覆去的人。

先(xiàn)后:妯娌。孟康《集解》曰:“兄弟妻相谓先后”。

撑斋:吃的意思,也称害斋、倒(dǎo)斋。

把灰:由扒灰 \(与儿媳通奸\) 引申而来,今多指说某人坏话。也称“唾臭”“砸黑腔”。

解(hài)下:理解。解不下,就是不理解。

设闹:张罗。

逢涮:通过一定手段抬举某人,以使其支持自己。

圪伺:等一等,也称伺等。

瞅睹:盯着、关注,也称瞭索。

倒嚼(jiào):反刍。

很(he)了:很。

异奇:怪异奇特。

倔背:倔强。

扑烦:心烦。

夜来:昨天。

㓋(jìong)儿:皮冻。《集韵》,凝也。

传人:初指传染瘟疫的人,后演变为灰人、混人,现多用于关系亲近的人之间开玩笑。

盖袛(di):被子。

匙碗:汤匙和碗筷,用于代指所有灶具。

海共:总共、估摸。

一满:仅仅、纯粹。

等(dēng)当:往往、一般,也称台(tǎi)半。

定猛:突然。也称打猛。

带利:经常、一直。

详情:大约、估计。

比低:因某事财物受到损失。

应字:给力。

戗(qiāng)茬:逆反、顶撞。

日粗:吹牛。

吆喃(yǎo nàn):唠叨,也称喋誩(dǐ dàn)。

天每:每天。

吃劲儿:厉害。

虼蜋皮:虼蜋指的是屎壳郎,是一种常见昆虫。虼蜋皮,府谷方言代指衣服,含有贬义。

挛头子:胡闹。

不离乎:差不多。

险乎儿:差点儿。

一门鼓:实在是、只是。

冷凉卜淡:冷淡。

慢央圪蠕:言行缓慢。

砍七愣八:鲁莽。

恶水污烂:脏。

死求一计:死板,不会变通。

不起挽帐:很普通或很差。

变眉失眼:因受惊吓而失态。

利利儿间:彻底。

不因不诱:似乎注定的巧合。

不服生冷:不遵守新环境的规则或潜规则。

品品对对:经常找机会为难人。

哭声挠搲(wā):哭得很伤心的样子。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普及,各地方言正面临断层和消亡的危险。传承好、保护好一地方言,留住乡音乡愁,可以聆听远古声音,赓续地方文脉,慰藉游子情怀,很有必要。

府谷现有方言著作不少,收纳词条也较为全面。但受历史条件所限,专业性、系统性不足,特别是没有用专业的语音系统采集语音档案,方言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和脑海中。下一步,应该尽快建立府谷方言的语音档案,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将府谷方言录入人工智能系统,让所有府谷人可以直接用方言使用智能家居和电子产品,方便生活和出行。

作者注: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王六著)、《府谷方言研究》(韩宽厚著)和《府谷方言词典》(张育丰编纂)等书籍,还参考了《府谷方言语词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