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卦?解卦和中医开药方一样。真正高明的中医,都是一人一方
朱熹画像
接上篇。卦排出来了,怎么解呢?很遗憾地告知大家,最早的解卦方法失传了。现在比较常用的是朱熹的解卦法。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总结的解卦方法是这样的。
> 一爻变,用本卦变爻爻辞判断。
>
> 两爻变,用本卦两个变爻的爻辞判断,以上爻爻辞为主,下爻为辅。
>
> 三爻变,以本卦和变卦的卦辞判断。以本卦为主,变卦为辅。
>
> 四爻变,以变卦中两个不变的爻判断,以下爻为主,上爻为辅。
>
> 五爻变,以变卦中不变的爻判断。
>
> 六爻变,乾变坤看乾卦“用九”,坤变乾看坤卦“用六”。其余各卦看变卦卦辞。
>
> 无爻变,以本卦卦辞判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易学启蒙》是朱熹与蔡元定合撰的,是两个人的思想,并且还是蔡元定起的稿。只不过由于前者名声比较大,所以往往提到《易学启蒙》,大家只知道朱熹,而不知道蔡元定。
这个解卦方法有什么依据?讲不明白,是二人在参考了《左传》、《国语》等书中记载的占例总结出来的经验。就像中医开方子一样,相同的病因,相同的方子,对这个人有效,对那个人就不一定了。解卦和中医开药方一样。真正高明的中医,都是一人一方的,但其中的道理很难讲明白,得靠悟。 比如一个方子为什么配党参10克而不是8克?这个没办法用现代所谓科学的方法推算出来。这就很麻烦,那卦还能解吗?能解的。但不要拘泥于任何人的方法论,可以了解各家的方法作为参考,之后结合问卦人当下的情况和解卦人的学识、阅历、经验等,来综合判断。解卦难,难在这里。
南怀瑾
南怀瑾老师在《易经杂说》也介绍了他总结的断卦方法,来看下。
> 一爻动,以动爻爻辞断之。
>
> 两爻动,取阴爻爻辞断之,因为“阳主过去,阴主未来”。所动的两爻如果同是阳爻或阴爻,则取上动之爻断之,如既济卦,初九、九五两爻皆动,则以九五爻的爻辞为断。
>
> 三爻动,以所动三爻的中间一爻之爻辞判断,如乾卦,九二、九四、九五等三爻皆动,则取九四爻的爻辞为断。
>
> 四爻动,以下静之爻辞断之,如火水未济卦,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四爻皆动,则以初六的爻辞断之,如初六、六三、九四、六五等四爻皆动,则取九二爻的爻辞断之。
>
> 五爻动,取静爻的爻辞断之。
>
> 六爻动,如果是乾坤两卦,以“用九”、“用六”之辞断之。乾坤两卦外其余各卦,如果是六爻皆动,则以变卦的彖辞断之。
>
> 无爻动,以本卦卦辞断之。
爻动也就是爻变,是一个意思。可以看到,对于两爻动、三爻动、四爻动的情况,南怀瑾与朱熹的断卦法存在差异。谁的更准?不清楚,得拿具体卦例来分析。
再来看一下李光地的断卦法。李光地是康熙年间的大臣,祖籍福建南平,出生于福建安溪,官当得很大,最高的时候,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他对《易》学的贡献也很大。李光地晚年,康熙皇帝命他主持编撰了一本书,叫《御纂周易折中》,简称《周易折中》。书中对卦象、卦辞、爻辞、爻位,做了很多开创性的深入解读。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对断卦非常有帮助。
> 考之《春秋》内外传,盖无论变与不变,及变之多寡,皆论卦之体象与其彖辞。即一爻变者,虽占爻辞,而亦必先以卦之体象与其彖辞为主,则知古人占法,未有爻辞之先,即彖辞而已周于用。既有爻辞之后,则但以专动考占,而初亦不离乎彖辞以为断也。唯其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则两卦相参,而可以尽事物之理。故卦之有变者,意主于生卦,不主于成爻。爻之有变者,专动则有占,杂动则无占,如是则传记之文皆合,而学者之疑可释矣。
孔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据传由孔子所编纂,是儒家“六经”之一。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已经不是孔子的原作了。后来出现了很多阐述解读《春秋》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是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在南宋的时候,“春秋三传”被列入儒家“十三经”,奉为经典。
《春秋》内外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把《穀梁传》和《公羊传》归为内传,把《左传》归为外传。第二种是把《左传》看成内传,把另一部史书《国语》看成外传。采用哪种说法不重要,加起来也就四本书。
> 考之《春秋》内外传,盖无论变与不变,及变之多寡,皆论卦之体象与其彖辞。
《春秋》内外传有很多占例。李光地研究后发现,在那些占例中,无论有没有变爻、无论几爻变,都是以卦体、卦象和彖辞来占断的。卦体指卦的基本面,比如明夷卦,上坤下离,本卦明夷,它的互卦是雷水解卦、错卦是天水讼卦、综卦是火地晋卦,这个就叫卦体。
错综复杂
互卦错卦和综卦在“易经详解”的内容里讲过,这里再带一下。取一个卦的二三四爻为下卦,三四五爻为上卦,叫互卦。互卦代表问题的结症所在。把本卦旋转180度,掉个头,就是综卦。综卦代表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是问题的另一面,也是客观的看法。把本卦的各爻阴阳互变,形成的另外一个卦,叫错卦。错卦代表着这一类问题的危机和转机。
卦象就是卦的样子和卦所象征的事物。在《说卦传》中有讲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的卦象,比如:“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这个就叫卦象。彖辞是解释卦名、卦象、卦辞的。
> 即一爻变者,虽占爻辞,而亦必先以卦之体象与其彖辞为主,则知古人占法,未有爻辞之先,即彖辞而已周于用。
李光地说:一爻变,虽然看爻辞,但还是先以卦体、卦象和彖辞为主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古人占卜,并不是以爻辞为先,主要看彖辞。“已周于用”,可以理解为“已经足够用”或“已经全面应用于实践”。“已”表示已经、完成的状态;“周”有全面、完备等含义;“于”是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用”指使用、应用或用途。
> 既有爻辞之后,则但以专动考占,而初亦不离乎彖辞以为断也。唯其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则两卦相参,而可以尽事物之理。
有爻辞之后,虽然会依据动爻占断,但最初的判断仍然离不开彖辞。后面这句话就不太好理解了,勉强用白话文可以翻译为:因为一个卦可以演变为六十卦,两卦相互参照,就可以穷尽事物的道理。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个三画卦衍生为六十四个六画卦,这我们都知道。怎么李光地又说“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呢?是怎么变的?这得引出一个新概念,叫“八宫卦”或者“分宫卦”。“八宫卦”是由西汉学者“京氏易”的开创者京房提出来的,他的代表作是《京氏易传》。“京氏易”三言两语讲不清楚,得专题谈,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简单带一下,便于大家理解。
京房八宫
京房把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分为八宫,每宫对应一卦,这个卦作为该宫的主卦,其它卦根据这个主卦通过变爻的方式产生。这八个宫分别是乾宫、坤宫、震宫、巽宫、坎宫、离宫、艮宫和兑宫。由一个卦变出七个卦,加上主卦一共八个卦,再由八个卦变成六十四卦,这才是“唯其一卦可变为六十四”这句话的含义。
那为什么“两卦相参,而可以尽事物之理”呢?这两卦指的是乾卦和坤卦。所有的卦都是由乾坤两卦衍生而成的。乾为阳坤为阴,阴阳相生相克、相互参照、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当然可以尽事物之理。
> 故卦之有变者,意主于生卦,不主于成爻。
卦变的主要作用是生成新的卦,而不是以变的那个变爻为主。变卦揭示的是事物的发展趋势或结果,相比之下,变的那个爻固然重要,但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配合变卦的产生,而不是作为主要参考对象。
> 爻之有变者,专动则有占,杂动则无占,如是则传记之文皆合,而学者之疑可释矣。
这句话是李光地对断卦方法的总结。出现变爻了,“专动则有占”,如果只有一个爻发生变化,表示方向或状态明确,是可以被解读的。“杂动则无占”,如果多个爻同时发生变化,这个就复杂了,代表未来的演变并不明确,可能无法得出有效结论。“如是则传记之文皆合,而学者之疑可释矣。”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来解卦,与古人写的那些传、记中记载的占例就都合上了,学者们也不必再疑惑。这是第一种理解。按这种理解,多爻变是没办法解的。
这句话的重点在怎么理解“杂动则无占”。出现多爻变时,直接解读每个变爻背后的意义,确实会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需要回到本质,重新考虑占卜的目的和问题本身,以寻找更清晰的指导。起卦需要遵循最基本的“三不占”原则:即不诚不占、不疑不占、不义不占。比如有客人来,起个卦问准备什么菜合适,这种占问不诚不疑,是没有意义的,卦也给不了答案。还有一个重要原则是一事一占,一事不多占。比如起个卦问三件事,每天起个卦问同一件事,这种也是没有意义的,卦同样给不了答案。
“杂动则无占”表示没有专动的爻,既然没有专动,就不取这些杂动的爻,看本质,本质是什么呢?是本卦和变卦。兼取本卦与变卦的卦辞、卦象、彖辞判断,这样可能会比较接近答案。
解卦没有固定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针对多爻变的情况,我的建议是:辞与我亲,则以辞断;象与事合,则以象断。同时也可以参考朱熹和南环瑾的断卦法,综合判断。
这一篇先到这,下一篇分析几个卦例。
往期内容,欢迎点击头像,到个人主页查看。
第三瞳易经精解系列内容第2篇。
朱熹画像
接上篇。卦排出来了,怎么解呢?很遗憾地告知大家,最早的解卦方法失传了。现在比较常用的是朱熹的解卦法。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总结的解卦方法是这样的。
一爻变,用本卦变爻爻辞判断。
两爻变,用本卦两个变爻的爻辞判断,以上爻爻辞为主,下爻为辅。
三爻变,以本卦和变卦的卦辞判断。以本卦为主,变卦为辅。
四爻变,以变卦中两个不变的爻判断,以下爻为主,上爻为辅。
五爻变,以变卦中不变的爻判断。
六爻变,乾变坤看乾卦“用九”,坤变乾看坤卦“用六”。其余各卦看变卦卦辞。
无爻变,以本卦卦辞判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易学启蒙》是朱熹与蔡元定合撰的,是两个人的思想,并且还是蔡元定起的稿。只不过由于前者名声比较大,所以往往提到《易学启蒙》,大家只知道朱熹,而不知道蔡元定。
这个解卦方法有什么依据?讲不明白,是二人在参考了《左传》、《国语》等书中记载的占例总结出来的经验。就像中医开方子一样,相同的病因,相同的方子,对这个人有效,对那个人就不一定了。解卦和中医开药方一样。真正高明的中医,都是一人一方的,但其中的道理很难讲明白,得靠悟。 比如一个方子为什么配党参10克而不是8克?这个没办法用现代所谓科学的方法推算出来。这就很麻烦,那卦还能解吗?能解的。但不要拘泥于任何人的方法论,可以了解各家的方法作为参考,之后结合问卦人当下的情况和解卦人的学识、阅历、经验等,来综合判断。解卦难,难在这里。
南怀瑾
南怀瑾老师在《易经杂说》也介绍了他总结的断卦方法,来看下。
一爻动,以动爻爻辞断之。
两爻动,取阴爻爻辞断之,因为“阳主过去,阴主未来”。所动的两爻如果同是阳爻或阴爻,则取上动之爻断之,如既济卦,初九、九五两爻皆动,则以九五爻的爻辞为断。
三爻动,以所动三爻的中间一爻之爻辞判断,如乾卦,九二、九四、九五等三爻皆动,则取九四爻的爻辞为断。
四爻动,以下静之爻辞断之,如火水未济卦,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四爻皆动,则以初六的爻辞断之,如初六、六三、九四、六五等四爻皆动,则取九二爻的爻辞断之。
五爻动,取静爻的爻辞断之。
六爻动,如果是乾坤两卦,以“用九”、“用六”之辞断之。乾坤两卦外其余各卦,如果是六爻皆动,则以变卦的彖辞断之。
无爻动,以本卦卦辞断之。
爻动也就是爻变,是一个意思。可以看到,对于两爻动、三爻动、四爻动的情况,南怀瑾与朱熹的断卦法存在差异。谁的更准?不清楚,得拿具体卦例来分析。
再来看一下李光地的断卦法。李光地是康熙年间的大臣,祖籍福建南平,出生于福建安溪,官当得很大,最高的时候,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他对《易》学的贡献也很大。李光地晚年,康熙皇帝命他主持编撰了一本书,叫《御纂周易折中》,简称《周易折中》。书中对卦象、卦辞、爻辞、爻位,做了很多开创性的深入解读。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对断卦非常有帮助。
考之《春秋》内外传,盖无论变与不变,及变之多寡,皆论卦之体象与其彖辞。即一爻变者,虽占爻辞,而亦必先以卦之体象与其彖辞为主,则知古人占法,未有爻辞之先,即彖辞而已周于用。既有爻辞之后,则但以专动考占,而初亦不离乎彖辞以为断也。唯其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则两卦相参,而可以尽事物之理。故卦之有变者,意主于生卦,不主于成爻。爻之有变者,专动则有占,杂动则无占,如是则传记之文皆合,而学者之疑可释矣。
孔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据传由孔子所编纂,是儒家“六经”之一。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已经不是孔子的原作了。后来出现了很多阐述解读《春秋》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是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在南宋的时候,“春秋三传”被列入儒家“十三经”,奉为经典。
《春秋》内外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把《穀梁传》和《公羊传》归为内传,把《左传》归为外传。第二种是把《左传》看成内传,把另一部史书《国语》看成外传。采用哪种说法不重要,加起来也就四本书。
考之《春秋》内外传,盖无论变与不变,及变之多寡,皆论卦之体象与其彖辞。
《春秋》内外传有很多占例。李光地研究后发现,在那些占例中,无论有没有变爻、无论几爻变,都是以卦体、卦象和彖辞来占断的。卦体指卦的基本面,比如明夷卦,上坤下离,本卦明夷,它的互卦是雷水解卦、错卦是天水讼卦、综卦是火地晋卦,这个就叫卦体。
错综复杂
互卦错卦和综卦在“易经详解”的内容里讲过,这里再带一下。取一个卦的二三四爻为下卦,三四五爻为上卦,叫互卦。互卦代表问题的结症所在。把本卦旋转180度,掉个头,就是综卦。综卦代表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是问题的另一面,也是客观的看法。把本卦的各爻阴阳互变,形成的另外一个卦,叫错卦。错卦代表着这一类问题的危机和转机。
卦象就是卦的样子和卦所象征的事物。在《说卦传》中有讲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的卦象,比如:“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这个就叫卦象。彖辞是解释卦名、卦象、卦辞的。
即一爻变者,虽占爻辞,而亦必先以卦之体象与其彖辞为主,则知古人占法,未有爻辞之先,即彖辞而已周于用。
李光地说:一爻变,虽然看爻辞,但还是先以卦体、卦象和彖辞为主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古人占卜,并不是以爻辞为先,主要看彖辞。“已周于用”,可以理解为“已经足够用”或“已经全面应用于实践”。“已”表示已经、完成的状态;“周”有全面、完备等含义;“于”是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用”指使用、应用或用途。
既有爻辞之后,则但以专动考占,而初亦不离乎彖辞以为断也。唯其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则两卦相参,而可以尽事物之理。
有爻辞之后,虽然会依据动爻占断,但最初的判断仍然离不开彖辞。后面这句话就不太好理解了,勉强用白话文可以翻译为:因为一个卦可以演变为六十卦,两卦相互参照,就可以穷尽事物的道理。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个三画卦衍生为六十四个六画卦,这我们都知道。怎么李光地又说“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呢?是怎么变的?这得引出一个新概念,叫“八宫卦”或者“分宫卦”。“八宫卦”是由西汉学者“京氏易”的开创者京房提出来的,他的代表作是《京氏易传》。“京氏易”三言两语讲不清楚,得专题谈,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简单带一下,便于大家理解。
京房八宫
京房把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分为八宫,每宫对应一卦,这个卦作为该宫的主卦,其它卦根据这个主卦通过变爻的方式产生。这八个宫分别是乾宫、坤宫、震宫、巽宫、坎宫、离宫、艮宫和兑宫。由一个卦变出七个卦,加上主卦一共八个卦,再由八个卦变成六十四卦,这才是“唯其一卦可变为六十四”这句话的含义。
那为什么“两卦相参,而可以尽事物之理”呢?这两卦指的是乾卦和坤卦。所有的卦都是由乾坤两卦衍生而成的。乾为阳坤为阴,阴阳相生相克、相互参照、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当然可以尽事物之理。
故卦之有变者,意主于生卦,不主于成爻。
卦变的主要作用是生成新的卦,而不是以变的那个变爻为主。变卦揭示的是事物的发展趋势或结果,相比之下,变的那个爻固然重要,但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配合变卦的产生,而不是作为主要参考对象。
爻之有变者,专动则有占,杂动则无占,如是则传记之文皆合,而学者之疑可释矣。
这句话是李光地对断卦方法的总结。出现变爻了,“专动则有占”,如果只有一个爻发生变化,表示方向或状态明确,是可以被解读的。“杂动则无占”,如果多个爻同时发生变化,这个就复杂了,代表未来的演变并不明确,可能无法得出有效结论。“如是则传记之文皆合,而学者之疑可释矣。”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来解卦,与古人写的那些传、记中记载的占例就都合上了,学者们也不必再疑惑。这是第一种理解。按这种理解,多爻变是没办法解的。
这句话的重点在怎么理解“杂动则无占”。出现多爻变时,直接解读每个变爻背后的意义,确实会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需要回到本质,重新考虑占卜的目的和问题本身,以寻找更清晰的指导。起卦需要遵循最基本的“三不占”原则:即不诚不占、不疑不占、不义不占。比如有客人来,起个卦问准备什么菜合适,这种占问不诚不疑,是没有意义的,卦也给不了答案。还有一个重要原则是一事一占,一事不多占。比如起个卦问三件事,每天起个卦问同一件事,这种也是没有意义的,卦同样给不了答案。
“杂动则无占”表示没有专动的爻,既然没有专动,就不取这些杂动的爻,看本质,本质是什么呢?是本卦和变卦。兼取本卦与变卦的卦辞、卦象、彖辞判断,这样可能会比较接近答案。
解卦没有固定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针对多爻变的情况,我的建议是:辞与我亲,则以辞断;象与事合,则以象断。同时也可以参考朱熹和南环瑾的断卦法,综合判断。
这一篇先到这,下一篇分析几个卦例。
往期内容,欢迎点击头像,到个人主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