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列表

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子路篇》(22)

新闻2025年6月25日 10:06浏览: 3关键词: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夫子说:“南人有句话说:‘一个人没有恒心,不能使巫医为他占卜医治,(因为巫医也治不好他。)’这话说得真好啊!《易》上说,一个如果不能恒久坚持自己的道德,而是通过捧着美味向神灵进献以求吉祥。”夫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恒心的人,)是不需要占卜的。” 我们来看原文:“南人有言曰。...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夫子说:“南人有句话说:‘一个人没有恒心,不能使巫医为他占卜医治,(因为巫医也治不好他。)’这话说得真好啊!《易》上说,一个如果不能恒久坚持自己的道德,而是通过捧着美味向神灵进献以求吉祥。”夫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恒心的人,)是不需要占卜的。”

我们来看原文:“南人有言曰。”

周朝实行的是“兴灭国,继绝世”政策,封夏朝、殷朝二代的后代于杞、宋。杞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宋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宋国在鲁国的南边,所以,鲁国人称宋人为南人。

《礼记·缁衣》记载,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不可以为卜筮。”(一个人变化无常,那么即使卜筮,卦兆上也显示不出来是吉是凶。)

三国经学家何晏集解引西汉孔安国曰:“南人,南国之人。”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南人,殷掌卜之人。”

综合来看,把“南人”理解为“宋国的掌卜之人”,还是比较准确的。

当然了,也有儒学大家解释成“南国之人”,指当时的楚国。楚国在鲁国的南方,相比较鲁国而言,楚国尽管范围广阔,但不开化。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这句话有三个关键字:“恒”、“巫”和“医”。

“恒”的本义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又通“亘”,指绵延,延续,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又引申特指恒心,用作名词;又引申为表示行为动作的经常性,用作副词。《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恒,常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恒”。

李白小时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他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以后,用功读书,终于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现在,一些贪官在忏悔时说,自己刚开始做官时,也是廉洁自律,雄心勃勃的。只是没有经受住金钱、美色的诱惑而已,才锒铛入狱的。刚开始时也是有德的,只是没有做到“恒”,一步步从有德滑向了无德的地步,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你缺德,自然就会受到法律的惩戒,这是你该得到的羞辱,怨不得他人的。

“巫”的本义是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巫”是“工”+两个“人”组成,上、下两条“一”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的“丨”表示能上通天意,下达地旨。“巫”蕴含着祖先期望人们能与天地上下沟通的梦想。

“巫”的历史久远,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巫”是一般由氏族的领袖们兼任的。如“大禹治水”的大禹,“商汤祈雨”的商汤,“厄而作《易》”的周文王,他们都是“巫”。古人认为;“巫”能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久而久之,“巫”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直到现在,在湘西也有赶尸的巫术。

“医”的本义是治病的人。《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医,治病工也。”

“医”,本源于“巫”,古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医”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法可考。春秋之时,“巫”、“医”正式分家。从此,巫师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只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大夫(医生)也不在求神问鬼,只负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我比较喜欢中医这两个字的。什么是中医?中是中正,能用中庸之道为人治病的人就是中医。很多中医经常把“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挂在嘴边,用以表达“从医不过三代,不能给人看病”的意思,这就是“恒”德。

有些人一提到“巫”,就说是迷信的行为。其实,“巫”是一种职业而已,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的。就像官员也是有好有坏啊,有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也有一些不要脸的贪官污吏。官员这一身份本没有什么好坏,只不过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有好人、坏人之分罢了。说到这一点,有些时候,我觉得是宣传出了一点问题的。到太昊陵、关帝庙烧个香,春节期间拜拜祖先,有人说这是封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这句话,很值得说道说道的。“作”有两种理解:一是为的意思。有学者理解为;一个人没有恒心,连巫、医这种技术活都不能去做,是不能当巫医的,这样理解,这句话的主体是无恒的人,这也是一说。但这和下面的“不占而已矣”,似乎关联不大。

二是“使……作”的意思,“作巫医”是“使巫医作”、“使巫医占卜医治”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使巫医为他占卜医治,或者说是巫医治也治不好他。因为对巫医的话,他也是当作耳旁风,左耳朵听,有耳朵扔,这是没有恒久之心的缘故啊!比如说减肥这件事情,你问一个身材好的人,他是如何保持身材的,人家把方法告诉了你。可是听到了以后,你一管不住嘴,二又迈不开腿,做事不能长期坚持,怎么能减下来肥呢?

从本章句《论语》的内容来说,孔子引用南人之言后,又加以“善夫”来评价,“夫”是感叹语气词,相当于“啊”。“善夫”是孔子表示赞同,这话说得好啊!

我们接着来看“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句话。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为《易·恒卦》九三爻辞。《易》讲宇宙的变化规律、天道人道的关系以及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一个人走正道,做正派人,一切自然会逢凶化吉,不需要任何占卜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因果,和占卜没有任何关系的。

对于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不能恒守德行的人,常常会受到羞辱。这样的理解,是没有弄明白“承”和“羞”的含义。

“羞”的本义是进献(美味)。《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羞,进献也。”占卜时,捧着美味向神灵进献,以求吉祥。后引申为难为情、羞耻等义。

“承”的本义指捧着、接受。引申用作敬辞,表示蒙受,又引申为继承、不使断绝。

我们不能把“或承之羞”理解为“蒙羞”。《论语》中说到“羞耻”、“羞辱”这个概念,一般都是用“耻”这个概念。“承”是承上的意思,“蒙”指蒙受,受到别人帮忙,款待或者重视的时候所用的客套话。“承”与“蒙”是不一样的。

儒家讲,一个人顺道而为就是有德,长期坚持下去,就是有德之人。“不恒其德”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守自己的德行。《论语·子罕篇》记载:“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人生的修行,就好比用土堆成一座假山,只差一筐土就要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不干的;又像平整土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这时要继续,那是我自己决定前往去干的。)生活中,进也好,退也好,都是个人的选择,不要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一个如果不能恒久坚持自己的道德,而是通过捧着美味向神灵进献,以求吉祥,这样走捷径的方式,是没啥用的。

“或”,这里是转折连词,理解为“却”。

“或承之羞”意思是,却用美食进奉神灵进行占卜。一个人不讲修身养性,长养德行,而是靠占卜,你说,这样的占卜有意义吗?

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指的是下文是孔子说的。

“占”的本义是推测吉凶。《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占,视兆问也。”引申为窥察、推测、估计等义。古时,人用龟甲或者牛骨用火烧,然后通过观察其裂纹的走向来预测凶吉。

“而已矣”是语气词连用,意思大致相当于啊、罢了。

“不占”的意思是,不是不能占卜,而是不需要占卜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这种人去占卜,鬼神根本不会理会他,自然也不会给予完美的答案,这样的话,和不占卜没什么两样。

仔细想来,“占”就是预知吉凶。当占卜的卦不好时,我们不应纠结,而应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结果必定有其原因,从自身上找到了原因,进而改掉自己身上的过错,这才是《易》的妙用。分享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孔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如果老天能给我增加几年寿命,或用五年或十年的时间来学习《易》,就可以不会犯大的过失了有太过分的事情发生了)这句话的意义了。

一个人按照规律做事,就是有“德”,不必占卜,也会有所成就的。一个没有恒心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不需要去占卜,我们也知道他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凡事寄希望于巫医或者说鬼神,是无济于事的。孔子的这种思想在同时代的人们大多迷信鬼神的背景下,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一个没有恒心的人,即使是巫医也治不了他的病,谁能治他的病啊?只有他也能像孔子一样,学了《易》等经典,对照自己,自己诚心改过,这才可以“无大过矣”。

修身如此,为政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