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列表

毛泽东是怎么把书读活的?与他四个读书方法有关,第四个为最关键

新闻2025年6月25日 10:06浏览: 5关键词: > “一,重视用“大本大源”来改造世界,极其重思想和知识的作用,追求变革旧传统的新思想、新观点。二,
> “一,重视用“大本大源”来改造世界,极其重思想和知识的作用,追求变革旧传统的新思想、新观点。二,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性解放。三,强调“善恶相竞”对人类进步的作用。四,重视现在,尊重事实,更重视实际行动等。” 毛泽东读过的《二十四史》中的15种史,共写下了198条计3583个字标注。只要毛泽东读过的书,就没有无批注的。 读书爱动笔墨的作用,毛泽东自己曾阐述过,他说: > “笔记之功,必不可...
“一,重视用“大本大源”来改造世界,极其重思想和知识的作用,追求变革旧传统的新思想、新观点。二,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性解放。三,强调“善恶相竞”对人类进步的作用。四,重视现在,尊重事实,更重视实际行动等。”

毛泽东读过的《二十四史》中的15种史,共写下了198条计3583个字标注。只要毛泽东读过的书,就没有无批注的。

读书爱动笔墨的作用,毛泽东自己曾阐述过,他说:

“笔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笔记,则无穷妙思,皆如雨珠落入大海,消失无影矣!”

他认为:读书是思考的过程,做笔记能够帮助思考。连读书时最简单的动笔墨方式“画线”,也能帮助我们找出重点,而文字笔记,更是能帮助思考的深入和延伸。

毛泽东还认为:读书动笔墨,有利于写作。这很容易理解:读书时的感想写出来,这种理清思路的过程,不正是训练写作的过程吗?

读书动笔墨的习惯,让毛泽东读完书后,很容易记住书中的内容。因为,每一次笔墨,实际是一次提“记忆点”的过程。尤其将来重新温习书中内容时,更是极容易帮助“唤醒”记忆。

毛泽东读书所动的笔墨,有大量都是“批判性”的,这一点,直接就让毛泽东脱离了“尽信书”的范畴。他的动笔墨的习惯,让他从不被作者牵着走,而永远保持着独立的思考。

动笔墨,实际等于大胆怀疑和寻根问底,如此读书,书自然是越读越活了。

第四,读书讲究联系实际。

读书联系实际,是毛泽东的四个独特读书法中最关键的一个。毛泽东主张读书联系实际,与他的一个认知有关,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以更好地实践。既然最终落脚点是实践,那么读书一定不能不切实际,而一定要主动去联系实际。

读书如何联系实际,方法有两个。第一,不孤立地看书,而是联系现实世界去看书,从现实世界出发,去理解书中的内容。第二,读完书以后,去现实里做调查研究、实践,以验证书中的内容。

为了不至于孤立地看书,毛泽东总是带着现实中的问题去看书。这样一来,他在看书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思考,书中的内容也就慢慢与现实建立了强关联了。

比如,中共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局势较为稳定,但仍有一些同志“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

如何解决这部分同志的思想问题呢?毛泽东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将延安所有能找到的马列主义相关著作都找出,并带着问题反复看,终于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廓清了党内思想,这两论也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到这里,毛泽东实际就已经把书本的知识转化成了认识,把认识转化成了智慧,并直接完成了输出。如此,书便也活了。

毛泽东还经常说,读书时一要当联系员,二要当评论员。联系员,主要是将书中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评论员,则是指对书中的内容有自己的看法,能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也即解决输出的问题。

也是因为毛泽东读书极其讲求联系实际,他读完书,总能迅速从书中找到能指导当下革命、工作、生活的内容。

比如,他读《老子》,读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时,总结说:这段话是告诫人们,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他读《不怕鬼的故事》,认为《宋定伯捉鬼》一篇对“新鬼大,旧鬼小”的描述,说明对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

可以说,毛泽东的很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都是从书中得来。

最后我们不得不感叹,毛泽东思想如此深刻,他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总是超出常人,其背后与他的特殊读书法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