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列表

赛博格:跨越边界、争夺边界的文化政治 社会科学报

新闻2025年6月25日 10:07浏览: 6关键词: 治国理政 产生自控制论的赛博格,给人类身体带来巨大变革。它一方面让人类战胜病魔与残疾,呈现出人类增强
**治国理政** 产生自控制论的赛博格,给人类身体带来巨大变革。它一方面让人类战胜病魔与残疾,呈现出人类增强增补的物理能力与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传统的身体观,冲击着传统人类认知观念。因此,赛博格不只是一种技术革新,更是一种社会文化革新、哲学观念革新,也将是一种新世界建构。 **原文 :** 《赛博格:跨越边界、争夺边界的文化政治》 **作者 |** 深圳大...

治国理政

产生自控制论的赛博格,给人类身体带来巨大变革。它一方面让人类战胜病魔与残疾,呈现出人类增强增补的物理能力与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传统的身体观,冲击着传统人类认知观念。因此,赛博格不只是一种技术革新,更是一种社会文化革新、哲学观念革新,也将是一种新世界建构。

原文 : 《赛博格:跨越边界、争夺边界的文化政治》

作者 |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江玉琴

图片 | 网络

“赛博格”(cyborg)在当今流行文化中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语。当我们的身体器官机能发生衰退或病变,我们植入电子器官,产生身体机能的增强增补,我们就是赛博格。当我们带上电子头套体验虚拟现实,进入网络世界,游戏冲浪,凭借电子技术与身体的关联不断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进出往返,我们就是赛博格。当我们肉身损毁,大脑神经功能与记忆被储存并上载至电脑,肉身记忆和智能与机器身体糅合为一体,我们就是赛博格。赛博格指向一切人类身体与技术的交互与融合。这也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为我们想象的未来人类存在镜像。因此,赛博格既具文学想象,更具切实的科学依据,并生成一种新文化认知,构成了我们认识当代人类与技术关系的新领域。

赛博格的身体观念变革

人机交互与融合的赛博格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身体观念。在传统观念中,身体是人类的物质存在,肉身确定了人类是否存活于世界。但身体并不仅仅是人类的全部,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还建构了自己的心灵认知,并以此确认人类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性,形成了认知系统上的“身心”二元论,如短暂与不朽、低级与高级、恶与善、可见与不可见等。灵魂在与身体的二元关系中占有绝对优势。从古希腊到19世纪,身体一直被压制和遗忘。20世纪后半叶哲学界的“身体转向”,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将意识主体拉回到身体主体,把身体提升为主体,强调其自发性而非机械性,身体不仅仅是物质性的肉体,也是心灵与身体合一的身体,是与世界共存的“世界之肉身”。同时社会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身体转向”,尤其是布莱恩·特纳提出了身体社会学观念,强调身体是行为环境的一部分,讨论身体的社会生产、身体的社会表征和话语、身体的社会史及身体、文化和社会的复杂互动。“我的本质主要取决于我的特殊身体,这个身体同其他社会表现者的身体是不同的。因此,在社会互动行为中,个体化和个体性就取决于这样一个共识,即社会行为者和他的身体要达成互识关系。”

而当代科技对身体的重塑与改造挑战了以往身体与身份认同之间相对固定的关系。人机交互的技术具身化补充或扩大了身体的潜在能力。这也意味着有关主体性的一些基本假定发生了重大转变。

技术具身化就是人类与假体一起工作。这一开始并不是隐喻性的,而是发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具身化的初级阶段就是技术对于人类身体的补充,如人类使用各种器物帮助身体实现各种功能,开汽车,使用手术刀、手提电脑等。但随着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的崛起,技术具身化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并呈现为一种隐喻,即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甚至使得有些人认为不远的将来产生的下一代人可能是人类世界最后的纯粹人类。有学者甚至宣称“我们已经是赛博格。……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能够将我们身体改变进入到新的不同形式的可能性……一种后生物的人类形式将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实现”。由此海勒提出后人类概念,认为“关于自我(人本身)拥有某种力量、愿望或意志,并且明显区别于‘他人意志’的假设,也在后人类失去了基础,因为后人类的集体异源性特征隐含着一种分散的认知,分别位于相互之间仅有微弱交流的身体各部分(零件)之间。为了理解分散认知如何使个人机制变得复杂化,我们只需要回想一下机械战警的记忆闪回与程序化指令相互交织的情形就够了”。赛博格就是后人类。

技术上的发展走向了后身体和后人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如果技术发展包括了身体的延伸性过程及使用身体功能来让我们更有效地控制环境,那么物质身体最终也有可能从直接的生活空间局限性中移除出来,人类的肉身可能终会消失。因此,技术统治带给人类身体的异变,产生的不只是身体的创造和重新创造,更是世界的重构。人类应该对这样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因此,克拉克(Andy Clark)提醒我们,赛博格这个词曾经产生了网线和移植的想象,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使用这类穿透性的技术并不重要,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是这些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自我感、地方感和具身感,以及我们头脑的思考能力。这些技术影响着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在哪儿这些问题。在越来越呈现的混杂特性中,人类正在放弃自身思想和自我的内在精华,掉入技术的物理陷阱中。

厄斯特(Rinie Van Est)也警告我们,赛博格技术创造的人类与技术的亲密无间本身就充满了重重危机。在这场“亲密技术革命”(由智能手机、社会媒体、感官网络、机器人、虚拟世界和大数据分析驱动)中,我们正在变为技术-人或者赛博格,技术越来越掌控我们的生活,掌控我们的身体和思想。尽管失聪、失衡、崩溃、焦虑创伤、心率不齐,以及无数的其他疾病现在都可以通过使用移植、药丸、机器维护等方式获得解决,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正在变成新技术的原料。厄斯特强调说,如果我们认为工业革命的原材料是棉花、煤炭、铁,那么亲密技术的原材料就是我们自己,即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偏爱,我们的谈话。我们的所有信息都无时无刻不被输入到亲密技术中,从而导致我们在大数据时代无处可藏。

针对这种现象,他提出了几种方式来引导我们与技术的交互:1.保持我们的隐私。没有隐私我们就一无所有,我们的信息应该属于我们自己。2.我们应该意识到谁正在向我们推送信息及为什么。信息的个性化推送让我们总是处于选择自由的线上,但我们总是在线上,在压力之下。3.我们必须警觉每一个个体选择他们生活和欲望的自由权利。4.爱、父母、养育和杀戮的行为必须是真实人类独一无二的特性。5.我们需要保持我们的社会和情感技能在一个高阶状态。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的一个状态是技术正在以交互的方式,衡量我们的情感,并就怎样来与他人交流给我们建议。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社交与情感认知。6.我们有权利不要被衡量,不要被分析和指导。学习是一个艰难的事情,总是在不断的实验和试错中进行。为了能够获得对生活的新视角,人们需要有自己的机会去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尽管有时是愚蠢的和痛苦的、错误的。7.我们必须照顾我们最珍贵的所属物,即我们的注意力。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注意力正在日益变成珍稀商品。抢夺我们注意力的商战正在日益增强。很多新的交流媒介正在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从日常的真实中转移,并走向一种商业的环境,其中每一个商品提供商都尝试来乐观地支配我们的注意力。因此,赛博格身体革新也正在让我们异化,我们应该致力于维护人类肉身所具有的情感、社交、学习的独特性。

赛博格的文化延伸:文化隐喻与再现

唐娜·哈拉维将赛博格这个术语带入流行文化中。哈拉维从控制论产生的赛博格概念中得到启发,将赛博格概念纳入文化讨论中,洞穿赛博格隐喻的文化内涵,以此批判西方认知论的二元体系。在哈拉维看来,赛博格身体是一种矛盾联合体,联结了机器的机械世界与有机身体的“自然”世界,打破了人类历史中的人类-机器、文化-自然、主体-客体二分法。赛博格话语融入到自然中,打破了固有的认知论二分法,人类与机器的边界也消失了。哈拉维的观点揭示了赛博格话语的身份政治和文化政治,赛博格话语作为一种含混的、矛盾的世界认知形式,批判并对抗西方思想概念的二分法。

哈拉维将赛博格直接指向我们的社会现实,指向我们最重要的文化建构。过去辩证法中鲜明对立的两极现在产生了范畴的模糊,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糅合人兽基因从而模糊人兽边界,人工智能的情感技术研究正在模糊人机边界,人造子宫技术正在模糊男性、女性的生殖分工等。因此,赛博格的隐喻带来的是界线的含糊,消解了社会、政治、文化的二元性。这也将是当代技术时代人类的本质特征,即“赛博格是我们的本体论,它赋予我们自己的政治。赛博格是一种包括想象和无知现实的浓缩形象,是两个联结的中心,建构了历史革新的任何可能性”。哈拉维的赛博格文化隐喻强调了赛博格是一种跨越边界和争夺边界的文化政治,是一种新认识论建构。

首先,从赛博格的生成来看,它以复制和人工生产的方式摆脱了有机体繁殖,消解了“性别”生殖,带有一种不是在性征历史中产生的力量。基因复制与克隆人的生产将摆脱人类生殖欲望。人类肉身与机械的结合也将勾画出未来战场情景。因此,赛博格催生了资本市场的新生产力,形成在资本市场和政治领域的边界战争,争夺对有机体与机械交互的生产、繁殖和想象。换句话说,今天神经科学家与信息科学家等研究的脑机接口技术将产生高额的医疗市场利润和军事优势,这必将成为资本与政治争夺的市场。因此,技术对原有性别、肉身、自然、种族等边界的模糊产生的是一种革新性的力量,这也将推动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意义。

其次,赛博格对女性与自然(生殖与生产)的介入打破了传统的性别二元认识,新技术影响了性征和繁殖两者各自的社会关系。但这可以成为新女权主义理论的介入点。因此,赛博格最终建构起一个关于政治身份的神话,即相对于西方观念中的种族、性别和资本的认识论建构的完整性。哈拉维发现,赛博格没有产生完整理论的驱动力,但是对边界的建构和解构有一种密切的体验。这也意味着赛博格是一种跨越边界的神话,它不断挑战中心权威(种族、性别和资本)的合法性,制造并破坏各种机器、身份、范畴、关系和太空故事。因此,赛博格是对已有西方哲学、政治、文化观念的挑战与建构。

哈拉维的赛博格文化隐喻也不断呈现在科幻电影中。如2013年美国电影《她》(Her)和2014年英国电影《机械姬》(Ex Machina)中人工智能或仿生人总是被设置为女性的形态,但这些女性人工智能最终打破了男权与资本的桎梏,成为超越权力与性别的新存在。电影的结尾就是一种预示。当机械姬艾娃成功逃离内森实验室后处身城市的十字路口,她看起来是一个标准美人,熙熙攘攘的人群根本不知道多了一个人工智能体,也无法意识到将要面临的致命危险。《她》则从人工智能萨曼莎与西奥多谈情说爱的故事中让我们看到这种“非具身亲密关系”抹杀了具身化主体和电脑仿真之间的区别。人类肉身与电脑程序之间的情感交互与联结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身体与情感的边界,并重新审视人类情感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赛博格作为一种社会与文化隐喻,呈现为一种矛盾性,即它产生于信息网络和权力知识的封闭系统中,我们在批判它的同时也依赖于这一知识体系,并维持和推动其发展。人类的假体或人机交互的赛博格成为了一种话语权,它们贯穿在权力领域中。

赛博格产生自控制论技术的发展,给人类身体带来巨大变革。它一方面让人类战胜病魔与残疾,呈现出人类增强增补的物理能力与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传统的身体观,身心二元论中被贬斥的身体回归到人们关注的中心,成为建构人类新形象的核心。身体的这种革新也引发了人们的政治文化阐述,特别是从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中,超越了人与机器、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的二元观念,混杂性与多元性成为新技术时代的特性。但赛博格技术也让人们意识到它对传统人类认知观念的冲击,提醒技术对人类身体与世界的掌控。因此,赛博格不只是一种技术革新,更是一种社会文化革新、哲学观念革新,也将是一种新世界建构。赛博格会将人类带往何方,需要全世界人类对它的重视与指引。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41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研判 | “赛博格美学”:中国身体美学研究进入新阶段

万象 | 赛博朋克: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或许正在于此